记电工所超导与新材料应用实验室党支部“四个一”工作法
超导与新材料党支部所在实验室是中科院重点实验室,承担着国家多个重大项目,党支部坚持围绕科研、服务中心,通过搭建一个助力成长的平台、建立一套融合促进的工作机制、树立一批党员榜样、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工作氛围,将党建工作与科研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的应有作用。
1.搭建一个助力成长的平台
党支部坚持把培养人才、增长才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发挥本支部院士、杰青等科研骨干密集的优势,积极开展党员与学科带头人“结对子”活动,通过这种一对一的帮助指导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既传授了专业技术技能,又使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严谨治研的工作态度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也协助实验室培育了一批新生代科研骨干。在支部的积极倡导下,举办了“超导电力学术周”活动,支部党员全员参与,从实验室的骨干人才到普通的科研人员,人人上讲台,大家自由交流学术前沿动态,分享科研经验体会,连续进行了10多场学术交流,有力地帮助党员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开阔了思路,启迪了思维,提升了科研水平,使广大党员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和益处。
2.建立一套党建科研融合促进的工作机制
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主动寻求有为有位。积极主动当参谋助手。部门领导的支持是搞好基层党建活动的关键。每次专题学习和重大活动前,支部都分工每名支委负责联系一位研究部主任,主动当好行政领导的学习秘书,使他们能够有时间、有精力带头参加学习、带头参加活动,带头宣讲落实,保证了党员领导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中,支部组织开展了“为实验室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向实验室提交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有效促进了党政工作的统一融合和相互促进。群策群力党工共建。党支部按照“资源共享、提高效能、抱团服务”的工作思路,在“时间、人员、场地、经费”上与实验室行政组织、工会组织共享合作。整合党员活动室与会议室、职工活动室等场地,做到一室多用、配套建设;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维护党员群众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促进交流、凝聚人心、建设团队。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开展了“我身边的党员故事”演讲、“超导人”学术沙龙、实用业务技能培训等多种活动,形成了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的工作格局。
3.树立一批献身科研的党员榜样
实验室很多实验都要接触到有毒有害物质,或者置身于高磁场、强辐射环境,对此,支部引导和激励党员做表率、当模范、树旗帜。连续4年组织开展了“党员先锋岗”优秀评比活动。该项评比以身边的党员为主体,鼓励党员在科研工作中坚持原始创新、摒弃跟踪模仿,通过自由申报、党小组推荐、领导点评三个环节,最终评选产生年度“党员标兵”,这项创新性活动在党员中广受好评,营造了“人人都是合格党员人人争当先进党员”的浓郁氛围。获奖者更是感言,能够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与高度评价,感觉比获得国际大奖还高兴。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支部党员王秋良获得院“先进工作者”称号,马衍伟入选北京市“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张熊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实验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称号,该项目的6位核心骨干成员全部为共产党员。
4.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工作氛围
研究所科研任务繁重,党支部将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园”氛围作为工作切入点。党支部5名支委努力成为大家的“知心人”,经常与大家谈心交心,深入了解每个职工的思想动态;帮助青年党员克服职业瓶颈,找到合适的科研方向和平台;特别留意关心长期出差在外的职工,通过邮件、电话了解他们遇到的难题,尽力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实验室职工王栋樑的女儿刚出生就被送进了ICU病房,一天的费用就上千元,可是祸不单行,王栋樑的母亲又被查出颅内感染需要马上手术,党支部得知情况后,支委分头接手了王栋樑手头的全部工作,让他安心照顾家人,同时又联合分工会,为他申请了院、所工会的困难补助,帮他渡过了难关。2015年,支部党员滕玉平突发脑部重疾,党支部安排党员轮流陪床看护,组织开展爱心捐助,极大缓解了他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四个一”工作法是超导与新材料党支部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新一届支部班子于2017年4月当选,今后,这支新的队伍将不断创新、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更好地发挥基层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和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