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于1958年在北京开始筹建,是我国目前唯一从事电气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特色研究所中唯一的能源领域类研究所。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学科与生物、物理、材料、纳米、信息等前沿交叉领域研究。电工研究所一直承担着国家能源与电气领域的战略高技术发展及电气科学基础与前沿交叉的任务,确定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变化,电力设备新技术,未来电网科学技术,极端电磁环境科学技术,现代应用超导技术,生物电工,生物医学工程,微纳加工技术等研究领域。为进一步实现我所战略目标,拟招聘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若干,欢迎有志投身于电气工程科学研究事业的人才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
2026年特别研究助理岗位(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是中国科学院为扩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后备队伍,扩大青年科技人才储备,进一步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活力,以高质量科教融合自主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后备军的新模式新机制。
(一)申请条件
1.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正派、诚实守信;
2.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申请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
3.申请时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4.具有突出的创新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潜质优良;
5.特别研究助理纳入博士后管理,须转入人事关系并保证全脱产从事研究工作;
(二)薪酬待遇
1.税前年薪约35万元起,其中包含:基本年薪、五险一金以及住房补贴;
2.特别研究助理合同期为3年,可续聘一期合同,最长6年。合同期满可以申请研究所事业编制岗位(包括副研究员或者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
3.优秀人员可申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资助金额80万元。
(三)联系方式
Email:rczp@mail.iee.ac.cn
联系人:丁老师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6号 邮编: 100190
网址:www.iee.ac.cn
注:应聘电子简历请在电子邮件标题处写明: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导师姓名、学校、专业名称及姓名,以便查看。电子简历以附件形式发送,附件请与邮件标题同名。(例: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某某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姓名)
本招聘启事长期有效,招聘目录随时更新。
序号 |
合作导师 |
进站工作内容 |
应具备的专业背景 |
接收人数 |
1 |
李耀华 |
超高速电磁推进系统优化设计与控制 |
电机系统、电力电子、控制理论、机械工程 |
2 |
2 |
王秋良 |
医疗装备与医学成像、强磁场科学仪器、新能源装备等新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医学影像、流体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3 |
3 |
王秋良 |
电磁推进、超导磁浮新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1 |
4 |
王秋良 |
微波与太赫兹、加速器应用新技术研发 |
物理电子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1 |
5 |
马衍伟 |
超导磁通动力学、高性能超导材料的制备基础及关键技术等 |
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材料学,有机器学习或PLD操作经验者优先 |
2 |
6 |
胡新宁 |
重力测量、惯导新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1 |
7 |
李子欣 |
大功率电力电子与电能变换技术、高速电磁驱动与控制技术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2 |
8 |
肖立业 |
物理储能技术 |
电气工程、或工程热物理、或自动控制技术 |
1 |
9 |
徐伟 |
超高速电机系统分析设计、高效控制和系统集成 |
电机、电力电子、控制理论 |
4 |
10 |
徐伟 |
1.分析与设计:电磁分析、拓扑结构设计、疲劳演化与寿命提升等。 |
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能源与电工新材料及器件等领域。 |
9 |
11 |
李鑫 |
储热技术 |
工程热物理、或化学 |
1 |
12 |
邱清泉 |
储能控制技术 |
电气工程、或自动控制技术 |
1 |
13 |
韦统振 |
电力系统电力电子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1 |
14 |
霍群海 |
电力系统电力电子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1 |
15 |
范涛 |
高密度高耐温电源设计与开发,高带宽高精度小信号监测技术研究 |
电气工程 |
1 |
16 |
范涛 |
电力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建模与抑制技术研究 |
电气工程 |
1 |
17 |
范涛 |
高效大推力风扇优化设计研究 |
电气工程、热能工程、机械工程 |
1 |
18 |
邵涛、任成燕 |
高电压与放电应用:电工材料失效机制、高性能高可靠输变电设备运维技术 |
电气工程、电介质物理、高分子材料、计算机等相关专业 |
1 |
19 |
邵涛、黄邦斗 |
脉冲放电机理与特性:高电压与等离子体测量、诊断、数值模拟 |
电气工程、物理电子、脉冲功率技术、等离子体物理等相关专业 |
1 |
20 |
邵涛、张帅 |
等离子体交叉应用:等离子体合成氨技术及装置集成开发 |
等离子体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
1 |
21 |
邵涛、窦立广 |
等离子体交叉应用:等离子体杀菌消毒、生物安全、医工交叉应用 |
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消毒学等相关专业 |
1 |
22 |
章程 |
高电压与放电应用:电力设备状态检测、输变电设备运维技术 |
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等相关专业 |
1 |
23 |
章程 |
等离子体应用技术:功能材料制备、表面改性、流动控制与电推进 |
电气工程、等离子体物理、流体力学、流场诊断等相关专业 |
1 |
24 |
刘国强 |
新型发电技术 |
电气工程、海洋工程、电子工程、电磁学、计算数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仪器科学、电磁勘探、工程热物理、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检测等相关专业 |
1 |
25 |
刘国强 |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
1 | |
26 |
刘国强 |
电磁超材料及应用 |
1 | |
27 |
刘国强 |
电磁场正反演方法 |
1 | |
28 |
刘国强 |
浅地表勘探方法与仪器 |
1 | |
29 |
刘国强 |
医学图像处理 |
1 | |
30 |
刘国强 |
通信与智慧感知 |
1 | |
31 |
刘国强 |
磁纳米机器人调控与成像 |
1 | |
32 |
刘国强 |
计算电磁学 |
1 | |
33 |
刘国强 |
智慧医疗 |
1 | |
34 |
刘国强 |
工业过程与设备状态检测 |
1 | |
35 |
刘国强 |
无损检测 |
1 | |
36 |
刘国强 |
神经调控技术 |
1 | |
37 |
肖立业、闫存极 |
电制燃料化学储能技术研究 |
催化、化工、材料、控制、储能、机械、电气等相关专业 |
2 |
38 |
肖立业、高召顺 |
电子束阴极及器件研究 |
材料、控制、机械、电气等相关专业 |
1 |
39 |
阮琳 |
电子装备高效传热理论与集成设计 |
热能动力 |
1 |
40 |
阮琳 |
电磁装备多物理场仿真与智能优化 |
电机与电器 |
1 |
41 |
阮琳 |
气液两相绝缘特性及测试方法 |
高电压技术 |
1 |
42 |
阮琳 |
大型水轮发电机数字孪生技术与应用 |
电气、物理、数学、计算机 |
1 |
43 |
彭爱武 |
等离子体磁流体发电技术 |
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相关专业 |
1 |
44 |
彭爱武 |
磁流体波浪能发电技术 |
流体力学、电机、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 |
1 |
45 |
张国民 |
超导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研究 |
电气工程、低温工程、机械工程、物理等相关专业 |
1 |
46 |
张国民 |
超导电力、电机或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 |
电气工程、低温工程、机械工程、物理等相关专业 |
1 |
47 |
王凯 |
快充高功率电池;固态电池 |
申请者应具有材料、化学、物理、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拥有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固体化学、理论计算等研究背景的申请人优先 |
1 |
48 |
张熊 |
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容器 |
申请者应具有材料、化学、物理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拥有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研究背景的申请人优先 |
1 |
49 |
张现平 |
高性能超导材料的制备基础及关键技术 |
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材料学 |
1 |
50 |
王栋樑 |
高性能超导线材制备与性能研究 |
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材料学,有PLD操作经验者优先 |
1 |
51 |
孙现众 |
锂离子电容器关键材料及器件 |
具有材料、化学、物理、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拥有电容器研究背景的申请人优先 |
1 |
52 |
董持衡 |
高性能超导材料 |
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材料学 |
1 |
53 |
古宏伟 |
高温超导材料 |
材料、物理、化学、机械 |
2 |
54 |
丁发柱 |
高温超导材料 |
物理、材料、化学、机械 |
1 |
55 |
许海平 |
永磁电机设计 |
1.电机与控制专业; |
1 |
56 |
许海平 |
电力电子技术 |
1.电力电子专业; |
1 |
57 |
严 萍 |
高压聚丙烯电缆关键技术及服役特性评测研究 |
具有或即将获得电气工程或相近专业博士学位,高压绝缘专业优先 |
1 |
58 |
严 萍 |
耐高温超薄电容膜性能表征及电容器服役性能评测 |
具有或即将获得电气工程或相近专业博士学位,高压绝缘专业优先 |
1 |
59 |
袁伟群 |
电磁推进技术研究 |
电气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
1 |
60 |
还大军 |
电磁推进装置成型与测试 |
材料加工工程 |
1 |
61 |
赵 莹 |
电磁推进技术研究 |
电气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
1 |
62 |
徐伟东 |
电磁发射技术及应用 |
具备扎实的电磁场专业知识,电气工程、物理电子、脉冲功率技术等相关专业。 |
1 |
63 |
孙鹞鸿 |
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分析、特种储能系统应用设计。 |
电化学、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
64 |
孙鹞鸿 |
特种电源及控制技术研究、脉冲大电流放电控制技术研究及软件开发、电力装备数字化研究。 |
电气工程相关专业,具有脉冲大电流放电控制技术研究经验,熟练掌握相关仿真工具。 |
1 |
65 |
宋 涛 |
弱磁信息检测与分析 |
电子工程、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生物医学工程 |
1 |
66 |
许洪华 |
负责综合能源系统中多主体协同互动能力预测及可信表征、多能互补源网荷一体化系统建模与仿真以及系统控制与优化运行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
电气工程、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生 |
1 |
67 |
许洪华 |
负责研究源荷多维特征数据提取与嵌入方法,研究机理模型和数据模型的理论研究与算法设计、验证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或数据科学等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生;具有深厚的电力系统理论基础,精通负荷建模、系统运行与灵活性分析 |
1 |
68 |
许洪华 |
负责针对高耗能产业的源荷运行模式分类与耦合模型,构建高占比新能源电网场景下高耗能产业源荷高维异构自律协同模型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
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能源系统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生;具备系统建模与仿真技能,具有构建机理模型和混合模型的能力。 |
1 |
69 |
任卓翔 |
电磁及多物理场建模仿真算法研究,侧重于超导磁体设计或电磁动力系统设计或数字孪生建模 |
具有较深厚的电磁场数值建模仿真研究基础;电气、电子、流体、计算数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具备良好的数值计算和计算机编程技术基础;可侧重于超导磁体设计。 |
2 |
70 |
王一波 |
大功率可再生能源直流变换器技术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2 |
71 |
王一波 |
人工智能辅助可再生能源系统仿真技术 |
电气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等相关专业 |
2 |
72 |
王一波 |
可再生能源系统生态设计技术 |
可再生能源、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 |
1 |
73 |
胡书举 |
风力发电设计、电气控制技术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
1 |
74 |
王丽芳 |
电源设计、电路硬件和软件研发工作;电磁场设计等 |
具有电源系统的开发及调试经验;具备硬件设计和开发能力,或具备电机设计或电磁场基础。 |
1-2 |
75 |
王丽芳 |
自动驾驶测试技术研发工作 |
具备自动驾驶SLAM算法/AI决策控制/多机协同技术/自动驾驶加速测试技术的基础。 |
1-2 |
76 |
王丽芳 |
电池安全状态评估与热失控管控、电池数字孪生模型 |
具备电池安全失效分析、故障预警、寿命预测和数字仿真等经验。 |
1-2 |
77 |
刘建华 |
极高场超导磁体、高温超导磁体、介入式医用磁导航新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医学影像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1 |
78 |
程军胜 |
通用超导磁体、特种强电磁装备新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1 |
79 |
王 磊 |
高温超导磁体及强电磁装备、永磁体、超导电动悬浮新技术研发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或相近学科 |
1 |
80 |
王志峰 |
太阳能热发电或储热技术 |
热能工程或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 |
1 |
81 |
白凤武 |
颗粒/固体吸热及储热技术 |
热能工程或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 |
1 |
82 |
雷东强 |
太阳能聚光集热或驱动化学反应技术 |
热能工程或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 |
1 |
83 |
韩立 |
电子束技术开发,x射线技术 |
物理、材料、机械工程、电子学等 |
2-3 |
84 |
裴玮 |
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
电力系统或电子专业背景 |
2 |
85 |
裴玮 |
人工智能与电力系统 |
电力系统或人工智能背景 |
1 |
86 |
唐西胜 |
新型飞轮储能的设计及控制 |
电机及驱动 |
1 |
87 |
唐西胜 |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储能规划与运行 |
电力系统 |
1 |
88 |
张新 |
负责信息物理电网联合仿真机理研究、电网仿真模型开发、仿真平台搭建等工作;负责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电网模拟,电力电子控制等相关科研任务;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参与项目课题和科研任务等日常工作。 |
熟悉电力系统、通讯系统、新能源系统等的建模方法与仿真技术;熟悉电力系统信息与物理网络安全,通信网络技术,信息物理系统,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 |
2 |
89 |
唐西胜 |
先进电池储能系统研发 |
电气工程 |
1 |
90 |
马启明 |
研究雷电信号的接收与处理 |
电子、数学等领域 |
2 |
91 |
葛琼璇 |
高速与超高速磁悬浮牵引、悬浮、推进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设计与控制 |
直线电机分析设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 |
2 |
92 |
史黎明 |
新型超高速直线电机拓扑和控制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和控制 |
1 |
93 |
王珂 |
新型磁悬浮与直线驱动技术研究 |
直线电机分析设计、磁悬浮系统分析设计与高性能控制 |
1 |